报考农学专业是不是天天挖地?走,我们去看真
假期回家,务农的父母询问的一句话,激起了晏丽娟的“斗志”。
一番操作下来,晏丽娟的父母看着十分具有专家气质的女儿,欣慰地笑了,他们认同并开始实施改良方案。如今,晏家土地正逐步好转,“小专家”晏丽娟的名气,也在村里渐渐传开。
“谁能想到呢,我原本是希望在工地干出一番作为,但现在我却想要在未来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花店。农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它改变了我的未来,在我的梦想里种下了浪漫的种子,我正努力用汗水浇灌,但愿它能早日开花结果。”如今的杨威,已然被农学魅力所折服,开始将专业变成内心喜好。
晏丽娟做实验。
由于需要不同地域的土地做不同的种植实验,因此农学院常常会在开阳、清镇等地租赁农户的土地,在结果后也会将部分果实无偿赠予,在这过程中,他们会与农户讨论种植的方式方法,也会教授一些技巧提高种植品质,一来二去之间,总能和大家成为朋友。
农学院的学生有着独有的“福利”。园艺系大四学生彭潇告诉记者,平时课堂上,老师会发放一些果蔬给学生作为教学用具,但是在课后,这些“教具”往往就会成为他们的食物。不仅如此,每当大家亲手种下的果实成熟后,老师们也会让学生分发给周围农户并自行带回食用,不做浪费。
“大一的时候,我整天都度日如年,觉得自己前途堪忧,看不见未来。”回想当初,杨威坦言,那个时候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努力学习转专业。
“我要探寻的还有很多。”不知不觉间,杨威开始喜欢上了这一专业,于是在大二分学科时,他放弃了原本转专业的想法,而是选择继续留在农学院,攻读园艺系。
彭潇做萝卜实验。
最让她难忘的是在大三暑假,她前往威宁实习病虫害管理,为了学有所成,跟随当地技术人员上山下乡,一待就是一个月。
寻找、采集、制作……一系列专业动作下来,花朵标本跃然眼前,看着自己亲手制作出来的玫瑰标本,杨威心情十分愉悦,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他第一次对自己的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做萝卜抗病筛选试验
农大的学习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学生与专业之间有着怎样的趣事?真的要天天挖地吗?
在贵州大学农学院,“刘泽洋”还有很多。
“吃到自己种的菜,在当下也是一种极有趣的体验,而这对于我们来说却并不是很难的事。”彭潇表示,自己当初选择农业专业,正是因为从小酷爱吃西红柿,加之家里本就以务农为主,学习此专业,更加得心应手。
刘泽洋在田地。
“记得在开阳的一个下午,我们正在地里做种子研究,突然就下起了大雨,为了不浪费珍贵的实验素材,我们决定冒雨完成,谁知在一旁帮忙的农民伯伯并没有回家躲雨,而是选择留下来帮助我们,在我看来,我们和他们相辅相成、共同获益、进步,农民就是我们最好的伙伴。”在李恒峰看来,农学之魅力,在于走出高楼,与生活紧密结合,让莘莘学子深入基层一线,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暑假期间,我们去遵义、平塘、修文、独山等地采集番茄各种病样,回到实验室后,从这些样品中分离纯化出不同的病原菌,通过测序结果以及田间表现明确了这些病害的种类和它们的致病菌,为病害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同时,我们还在威宁开展了萝卜抗根肿病筛选试验,筛选到包括‘大韩白春'等10余份抗根肿病材料,为萝卜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如今,彭潇跟随导师先后研究西红柿、萝卜等分子结构,他正用自己的专业,让喜爱之物变得更加美好。
“你在家连菜都种不活,在学校学得会吗?”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颖
不想被小瞧的她选择了证明自己。来到自家土地,通过课程学习 的晏丽娟发现由于长期使用化肥,导致家里的土壤板结受损,不利于植物对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吸收。于是她迅速制定了改良方案:增施有机肥,在土壤中增加有机肥的施入量;减少化肥的用量,避免盲目施用化肥;打破陈旧的耕作方式,进一步推广秸秆还田、免耕覆盖,保持土壤的透气性。
“农学是一个需要创新的综合专业,学生们需要以‘顶天立地'之姿,上接核心理论,下触土壤植物,要以探索精神触碰未知,以学农爱农之初心,创现代农业之未来。”谈及专业之根本,李经纬如是说。
没错,课堂在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