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
    主页 > 期刊导读 >

育种学教学中的课程思政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同向同行的重要性[1]。2018年5月,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发言中明确提到“大学是立德树人,培育人才的地方,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加以融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思政”与其他课程“隐性思政”的功用结合在一起,构建全课程育人的高等教育大格局。为突破思政、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瓶颈,国内高校纷纷开始了“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14亿人民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现今我国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过渡转型到现代农业,急需大量优秀的新型农业人尤其是高校农科毕业的大学生。然而,由于工作辛苦、远离城市、薪酬较低等各种原因,近些年大多数的高校农科专业毕业生不愿意从事农村一线的农业生产实践,当代大学生涉农专业就业率呈略显下降趋势,农业人才在不断流失[2-4],通过思想觉悟的培育和价值观的引导,让农科专业大学生真正懂得农业,爱上农业事业,是农科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目标。基于农业高等院校专业课程的特点,以《园林植物育种学》课程教学为例,探讨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结合,设置专业教学与德育双重教育目标,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利用经典案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将思政理念落实到课程大纲、课程教案、课程讲义和课堂活动中,力求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充分结合,培育出高品格高水平的知农、爱农、服务三农意识强的专业人才。

1 课程特点

育种学是所有农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针对不同专业特点,育种学分支成不同课程,例如:农学专业开设《作物育种学》,园艺专业开设《果树育种学》《蔬菜育种学》《园林植物育种学》等,这些课程中总论部分内容是一致的,讲述内容包括育种目标、育种技术和良种繁育,区别在于各论讲述的植物类型不同以及采用相应的育种技术。

《园林植物育种学》课程是河北北方学院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立项课程之一,该门课程是园艺专业观赏方向的必修课,理论32学时,实验16学时,总计48学时。通常在本科第6学期开设,每届学生人数可达60人次左右。《园林植物育种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以遗传学基本理论为指导,学习如何利用传统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园林植物新品种的理论和方法,其最终目标是为园林事业的发展提供可以使用的优良植物材料。本课程主要内容为培育园林植物新品种的基本途径和一系列技术方法,内容包括:引种驯化、选择育种、有性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倍性育种和利用离体培养技术育种的一系列技术和程序。还对园林植物的种质资源、育种目标和良种繁育技术进行详细介绍。此外,还将介绍园林植物品种登录、新品种保护和良种审定等一系列品种管理和应用的原则及相关法律和法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利用传统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园林植物新品种,懂得园林植物新品种应用的原则和相关法律法规,为今后从事园林植物育种工作奠定基础。该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客观性,如果教师在课程讲授中无法将思政内容“润物无声”地融入到专业内容中,常常会让学生感到生硬突兀、偏离主题,无法达到“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 课程思政教学思路

2.1 保护生态环境,倡导绿色消费课程第二章《种质资源》的授课内容包括种质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虽然种质资源工作者和育种工作者早已认识到种质资源的重要性,开始对种质资源进行搜集、保存,但种质资源流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人类社会经济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近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活动的参与,种质资源流失的频度反而加大,“无法再现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正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因此,种质资源流失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各国政府及科研工作者尤其是生物学家最关注的问题。在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选择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作为教学载体,观看2019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宣传片“同一片蓝天”,融入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倡导学生绿色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