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
    主页 > 期刊导读 >

新形势下农业高校农学专业三田实习模式的实践

华中农业大学是培养现代农业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方面,探索并形成了“三早”+“三田”的特色实践育人模式[1]。农学专业“三田实习”模式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试验地进行从种到收的全过程实践训练,了解四大作物不同生育期的生长发育动态,掌握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并从实践过程中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现状[2]。

随着经济和农业的发展,我国农业人口结构和农村现状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此新的形势下,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已经由过去的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而供给侧的体制机制障碍则是形成这种结构性矛盾的根本原因[3]。破解结构性矛盾,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是当前一项紧迫的重要战略任务。发展现代农业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能丢掉传统农业的精华[4],而是以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为基础,现代农业人才应兼具有政治家、科学家和企业家的思维,既需要运用现代科技支撑农业生产,又需要做好产品营销和运用经济学知识留住利润[4]。笔者主要通过介绍“三田实习”教学改革现状,并对新形势下“三田实习”课程改革提出一些思考,以期对农科类似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一、近年来“三田实习”课程的改进与优化

积极探索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以适应新的农业发展形势。华中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申报并通过国家三级认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了以产出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产出要求对本课程建设进行了相应的修正。农学专业于2017年通过国家专业三级认证,认证中小组评审专家充分肯定了学校的“三早”+“三田”实践育人模式,并根据毕业学生的反馈信息和在校学生对“三田实习”课程的期望,发现“三田实习”模式中传统农业化教学内容偏多、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学生主动思考与决策能力的锻炼不到位等问题。据此,我校农学专业“三田实习”课程已经在课程时间、实践用地布局、教师交流、调查指标、考核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优化。

1.种植作物种类调整。鉴于玉米已成为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将玉米调整为“三田实习”种植的核心作物之一。同时,还将豌豆、蚕豆、大豆、花生等小众作物纳入授课内容。

2.课程时间安排的调整。农学专业“三田实习”课程从大二上学期开始,一直延续至大三上学期,总计292学时。大二上学期17周,每周1次课程4个学时;大二下学期17周,每周2次课程8个学时;大二暑假期间前十天或后十天参与“三田实习”;大三上学期10周,每周1次课程4个学时,能满足学生的全程不间断的参与。并根据大类招生要求,从2019级开始,调整为大二下学期开始授课17周,每周2次课程8个学时;大二暑假期间前十天或后十天参与“三田实习”;大三上学期17周,每周1次课程4个学时;大三下学期10周,每周1次课程4个学时。

3.“三田实习”标本园的不断建设与完善。除5大核心作物外,还建立了油料作物类、麻类、麦类、豆类、小杂粮类、嗜好作物类、牧草类、绿肥类、中药材类等九大作物规范化种植机制。广征收集、丰富了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类型材料。

4.建立了可持续的“三田实习”种植动作模式。实习基地根据耕作学基本原理,形成了稻油、棉油、稻麦、棉麦、稻玉油等多种复种与轮作的模式,实现了科学规划,并将这种可持续的农业种植模式纳入耕作制度实习教学内容。

5.实行实习基地专人负责制,以管理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三田实习”由专人专职管理,根据教学需求进行整体规划、布局;对各班“三田实习”授课进度和内容及效果进行量化考核,做好过程追踪管理,确保田间调查指标和方法的规范化、完成内容的标准化。

二、新形势下“三田实习”课程改革的思考

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就本课程而言,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具备现代农业人才的基本素质、形成科学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思维方式。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改进:

1.提高学生对农业生产基础劳动过程的认识,加强吃苦耐劳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现代农业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大田家事操作既会面临高温,也会遭遇低温,脏、苦、累的感受少不了;既有精细数据的考察,也有消耗体力的操作;有旱作,亦有水田;这都需要我们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专注过程、相互协作,保证按教学大纲要求完成好学习过程。